新型储能再次成为能源界的关键词,之所以说“再次”,因为上个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报告全面梳理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情况,并展望2025年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趋势。我为此曾撰文做了一些解读,我针对报告中的数据,提出了一个判断: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技术,新型储能已成为能源革命与“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点,并就此援引了几位国内大咖的研究结论。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为产业未来三年发展明确了路径与目标。方案中的目标是很能让人振奋的——到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具体目标是:三年内全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到2027年底总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而对我来说,我不仅看到方案在刺激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更为湘能楚天在新型储能领域的战略预判与务实布局感到欣慰。
事实上,早在政策东风频吹之前,湘能楚天就已围绕新型储能开展系统性布局。作为一家以EPC为核心能力的民营企业,我们在去年国内新型储能建设施工排行榜中跻身前三,是榜单中唯一的民营企业。这一成绩并非偶然,它源自我们对“双碳”战略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长期看好,以及对客户价值深度融合的坚定追求——“价值融创”正是我们应对行业不确定性、构建共赢生态的核心逻辑。
《行动方案》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包括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利用水平、推动创新融合、加强标准建设、完善市场机制。这五大方向,恰是湘能楚天持续发力、积累优势的领域: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我们已针对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不同场域,开发出多款适配性高、经济性好的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
在利用水平提升方面,我们正通过与多家科研院所及技术企业合作,致力于通过智慧运维和调度优化,真正唤醒储能设备的利用潜能;
在创新融合方面,我们不仅关注技术本身的突破,更注重以融创模式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新材料、新设备、新系统的快速落地;
在市场机制与标准建设方面,我们主动参与行业对话,积极推动共识形成,已在部分区域项目中探索出可持续的合作与收益模式。
可以说,“政策未至,实践已行”。湘能楚天始终坚持以客户可感知的价值为导向,致力走出一条从技术集成到模式创新、从项目履约到生态共建的新型储能发展路径。我们提出的“价值融创”,正是为了打破行业早期“重建设、轻运营”“有设备、无调用”的困局,真正让储能建得成、用得好、赚得回。
未来三年是新型储能从“规模化”走向“高质量”的关键阶段。湘能楚天将继续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响应迅速、合作开放的优势,重点从三方面把握机遇:快速响应政策红利,积极参与容量补偿、辅助服务等机制设计下的示范项目;持续强化技术集成与研发合作,尤其在智慧储能系统、长时储能等关键领域形成差异化能力;深化资源融创模式,携手合作伙伴共建储能生态,探索更多元的商业合作路径。
我们也呼吁同行企业:摒弃低水平重复建设,转向以真实价值输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共同构建规范、健康、可持续的新型储能产业生态。湘能楚天愿与各方一道,以持续的价值创造为锚点,以开放融创的姿态为纽带,全力奔赴新型储能规模化、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陈伟其
202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