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将“2025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的殊荣授予国家电投阿拉善400MW风电项目时,我的第一反应,其实并不是惊喜,反倒是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湘能楚天电力集团的旗帜在内蒙古高原风沙中猎猎作响的场景,以及湘能楚天的兄弟们迎战风沙的背影。严苛的环境,金色的荣光,这块来之不易的奖杯,这不仅是一座矗立于戈壁的绿色能源丰碑,更是湘能楚天“智造匠心”的具象宣言。于我来说,我深知这块奖牌背后,是湘能楚天从行业追赶者蜕变为标杆引领者的关键一步。
(一)分量:行业认证与国家使命的双重加冕
“中国电力优质工程”的严格性在评审办法中可见一斑。此次,我们的综合评分远超国家级奖项推荐线,三大核心指标(基础施工精度、抗风沙工艺、智能集电线路)被专家组认定为“行业标杆”。这份认可,对湘能楚天而言,我认为具有三重深意:
技术话语权的确立:在年均120天7级以上大风的严苛环境中,我们以“阶梯式回填工艺”破解地基沉降难题,以智能温控系统将混凝土裂缝率压至0.1‰以下,证明中国风电工程具备征服极端工况的能力。
商业价值的跃升:作为特高压外送通道的绿电引擎,该项目年发电10.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81万吨。这不仅验证了“新能源+特高压”模式的可行性,更使湘能楚天成为能源央企深度合作的优选伙伴。
行业标准的重塑:技术上的领先,带来传统的工期缩短优势,自不待言,更值得一说的,是数字孪生技术贯穿全周期管理——我们正将阿拉善经验提炼为新基建范式,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二)根基:三把“匠心密钥”的协同锻造
荣誉从来不是偶然。回溯项目历程,湘能楚天以三重核心竞争力铸就硬实力:
一是智造与绿色的基因融合——“三精三化”体系(精准设计、精细施工、精益管理;标准化、数字化、绿色化)是项目的灵魂。智慧工地系统管控2000余个施工节点,风机余热回收年减碳800吨,光伏围栏等3项专利技术,最终实现施工后植被100%恢复。这印证了我们的理念:绿色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
二是产学研共生的技术生态——与长沙理工大学等省内名校共建的实验室,孕育出多项核心技术:AI地质预判防沉降技术,使现场施工标准优于国标;引入复合材料电缆支架,使用寿命提升至50年,全周期成本却降低25%。这让我们再次深刻认识到,装备制造业的突破,必须依托产学研深度协同。
三是极限环境中的使命担当——项目负责人张卡全程无休驻守戈壁故事,是湘能楚天精神的缩影。“一经托付,使命必达”——在风沙与温差的双重夹击下,团队用毫米级精度诠释了“大国工匠”的当代内涵。
(三)启程:从戈壁明珠到“双碳”星辰
阿拉善项目是湘能楚天“智造+服务”双引擎战略的里程碑,更为我们指明前路。
技术深潜:将风电领域验证的模块化建造、数字孪生技术迁移至光伏、储能领域,打造多能互补解决方案。
标准输出:以优质工程管理体系为蓝本,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新能源工程评价体系升级。
零碳实践:从单一项目减碳向全产业链碳足迹管理延伸,探索“建造-运营-回收”全周期零碳路径。
阿拉善的风机阵列正在改写中国能源的经纬度。这份荣誉属于每一名在戈壁滩上挥汗如雨的湘能楚天人,也属于所有为中国“双碳”目标奋楫笃行的同行者。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尽我所能,实现可能”的信念,将每一座风电场铸成技术高地,让每一度绿电照亮转型之路——因为湘能楚天所追求的,从来不仅是工程的丰碑,更是文明的可持续。
戈壁的风终将点亮华夏的灯
而支撑这一切的
是深植于大地的匠心
与仰望星空的担当
陈伟其
2025年8月14日